23载无悔守护 六安村民王正树用一腔挚爱托起重病妻女的“生命之舟”

时间:2025-04-05 05:27:59 转载源:一网打尽网 作者:白雪 点击:5197次

0

大皖新闻讯 什么才是最深沉宽厚的爱?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而年近七旬的六安市裕安区罗集乡清凉寺村村民王正树则用自己23载无悔的守护,诠释了一位农村汉子的铮铮铁骨与如水柔情,为孝老爱亲的道德丰碑增添了一道璀璨的光芒。大皖新闻记者4月3日联系上2024年第四季度“裕安好人”、正在申报2025年第一季度“六安好人”的王正树,听他讲述用一腔挚爱托起重病妻女“生命之舟”的感人故事。女儿重病,下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在王正树的记忆里,2003年农历正月初九(2003年2月9日)是无法忘记的一天,因为那天过于残酷——年仅20岁、如春日花朵般灿烂的女儿王祥芬因结核性脑炎被紧急送往六安市人民医院抢救。女儿的病痛让王正树心急如焚,因为女儿2002年开始就经常腹腔疼痛,去医院检查一直没有结果,但整个人发软,还经常低烧。“抢救室的门紧闭着,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那么漫长,那么难熬。”王正树说,他对那天的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犹新。他在手术室大厅里踱来踱去,心里满是焦灼与恐惧。那次抢救,女儿在抢救室里经历了漫长的七天七夜,一共168个小时。女儿周身连接了8根输液导管,艰难地与死神进行殊死搏斗。“不久,她又因为出现脑疝,身体一点儿也不能动,连120救护车都不能坐,哪怕解次大便都有可能送命。”王正树回忆说,考虑到女儿身体极度脆弱,轻微颠簸都可能引发生命危险,致使无法转诊至外地顶尖医疗机构实施手术,最终,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给出手术方案,六安市人民医院负责现场手术。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女儿终于保住性命,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更大的不幸——脑水肿无情地损伤了女儿的脑神经,导致下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治疗过程中因为脑积水过多,压迫颅脑,影响到肢体神经,出现高位截瘫。”王正树得知这个噩耗时,就蒙了,他的世界一下子被砸得粉碎,女儿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啊!铁骨柔情,他用父爱托起“生命之舟”面对重压,王正树虽然心如刀绞,但是他没有被厄运打倒,毅然选择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女儿的余生。女儿手术后,为了方便治疗,他陪着女儿在医院住了近两年,一共730个日日夜夜,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每星期雷打不动,仅住院费、医疗费就需要1万元,近两年的治疗花掉近80万元,这些钱都是抓东补西借来的。”他说,费用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和这个贫寒的家摇摇欲坠,可看着病床上可怜的女儿,他的眼神里只有坚定与温柔。无数个夜晚,万籁俱寂,王正树独自坐在医院的走廊里,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疲惫的脸上。那种被命运扼住喉咙的窒息感,如影随形。很多时候,泪水会突然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他的肩膀跟着颤抖,但他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生怕惊扰到病房里的女儿。“天一亮,我就会迅速擦干眼泪,整理好情绪,带着微笑走进病房。”王正树为女儿喂饭,每一勺都小心翼翼,眼神里满是慈爱;他给女儿擦身,动作轻柔,像是在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他帮女儿按摩双腿,一下又一下,哪怕双手酸痛不已,也从未间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为女儿按摩双腿时间累计超过5000小时。“每天早上要给她打针,然后给她翻身,还要给她进行功能性锻炼。”他说,仅仅给身上褥疮部位消炎一项,他每年都会用掉超23000到25000根棉签,为了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液粘稠度,他每天要监督女儿喝下3000毫升左右的水,“喝水不能烫,也不能凉,每一杯水都要经过我调温。”他说,因为长期辛劳,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关节也因为长期的劳累变得肿大。可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对父女——由于长期用药,女儿于2006年又患上了糖尿病,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已经无法使用轮椅。2018年女儿又做了褥疮手术。最严重的时候,需要服用近10种药物,看着女儿被病痛折磨的模样,王正树的心里满是心疼,可他依然坚定地守在女儿身边,从未有过半句怨言。2004年冬月,女儿经过长时间治疗,终于可以出院了,王正树带着女儿回到寒气袭人的家中。“回家的时候已经大小便失禁了,坐不了轮椅,只能在床上躺着。为了解决解大便难题,我就设置了一个木板床,在上面挖一个洞,下面用一个便盆接着。”“冬天太冷,还要想办法解决防寒问题。”王正树说。妻子积郁成疾,摇摇欲坠的家又雪上加霜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9年深冬,命运再次给王正树带来新的危机。妻子赵善英因长久担忧瘫痪女儿的病情,不堪重负,积郁成疾,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拿着诊断书,望着一脸惆怅的妻子,让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庭又雪上加霜。妻子生病至今也已经16年光阴,王正树每天陪伴在妻子和女儿身旁,既要照顾女儿,又要对妻子进行心理疏导,就像那句诗歌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用最温柔的话语,一点点驱散妻子心中的阴霾。“2006年,我家属就因为抱女儿上床,一下子造成两截腰椎滑脱。2015年问题再次严重,最后才在苏州做的腰椎手术。”王正树说,女儿和妻子的病痛让他的生活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在那最困难的三个月里,他每天仅仅睡四个小时。夜晚,他守在妻子的旁边,当妻子在睡梦中呓语挣扎时,他会轻轻握住她的手,轻声安抚,直到她再次平静。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妻子的病情逐渐稳定但也落下了病根,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接踵而至,每天都需要服用大量药物。“这么多年来,我经历过几次无助。有一次是因为抢救时女儿的痰吸不出来,我当时感觉很无助;有一年冬天我因为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和坐骨神经痛,只能跪在床下掏便盆,当时感觉很无助;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为女儿治病、给家属手术钱凑不够,感觉很无助。”王正树说。但,他是女儿和妻子的靠山,困境面前不允许他倒下,他只能选择用自己的苦苦坚守,为女儿、为妻子撑起了一片充满温暖的天空。“我多付出,孩子就少受罪”,是他不变的执念“我虽然是农民,但现在根本没有时间种田,因为每天从早到晚都围绕着孩子在转。”王正树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他每天都会早起,自己洗漱后开始一天的忙碌——给女儿打两遍几十个单位的胰岛素、将女儿翻身、协助刷牙洗脸、不定时褥疮消炎、喂饭喂水、清理大小便、按摩、准备药物……总之,他每天都在重复着这些工作,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虽然万分劳累,女儿和妻子从他的眼神里看到的依旧温柔与坚定,“我多付出,孩子就少受罪”,“只要她们还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我再苦再累也值得!”他总是这样提醒自己,坚持自己不变的执念。可以说,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王正树历经风雨,饱尝艰辛。如今,年近七旬王正树因常年弯腰护理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身体也大不如前。可每当病痛袭来,他就用热水袋敷着后腰,然后继续为女儿按摩双腿,“万一哪天血脉通了,孩子能站起来呢?”“尽管经过了这么多年,但经过我的护理,孩子的膝关节和脚关节都比同类病人要好得多,两只脚还是软的,很多病人几年下来脚就变形了。”说这话时,他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希冀的火苗。在过去的23年里,他为了照顾女儿和妻子,一直无法外出务工,也无法寻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始终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他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妻女的治疗上。“这些年,医疗费用支出就高达130多万元,仅现金就欠了80多万,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借款和变卖家产筹得。现在也只能抓东补西。”他解释说。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也积极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为其夫妇办理了2人的A类低保、女儿享受特困供养和残疾人补助,并为其办理了慢性病卡。逢年过节,村里还时常来看望。“参加了合作医疗后,医疗费和药费大多能通过医保报销,减轻了不少负担,要不然女儿根本坚持不到现在。”王正树感慨道。王正树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残疾女儿和病妻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王正树常说:“钱没了还可以再挣,欠债就慢慢还,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会一直照顾她们。”他字字不提劳累,但句句皆是辛苦,这份沉甸甸的爱,是他对家人的无限承诺。这位朴实的农村汉子,用最普通、最平凡的方式呵护着这命运多舛的家,用善心和孝心演绎着金子般可贵的亲情故事,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人间至爱,用并不宽广的肩膀扛起了所有的责任和义务,他的事迹是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的鲜活体现,更是新时代乡风文明的生动典型。大皖新闻记者 窦祖军 通讯员 胡锴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